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2
大眾網
陳嘉偉
手機查看
陜西江村大墓外藏坑(1號發掘點)內出土的陶俑
海報新聞記者 陳嘉偉 西安報道
9月14日,一條“敦煌考古編制崗位無人問津”的話題沖上熱搜。在近些年考編考公熱潮的大環境下,帶編制崗位無人問津著實讓人意外。
有媒體評論指出,要打破“招不到人”的問題,關鍵在于地方要搞清楚為什么沒人來,并對癥下藥,精準施策。但實際上除了地方需要改進之外,這一問題還折射出我國文保人才緊缺的現狀。
考古編制崗無人問津
9月14日,一條“敦煌考古編制崗位無人問津”的話題沖上熱搜。
相關視頻里,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曉剛表示,由于今年各地省級考古研究所增加了很多編制,這導致愿意來敦煌的應聘者更少。一個招聘名額,在報名時有五、六個人應聘,畢業院校都很不錯,但最終全都棄考,相關名額也被浪費掉。
在接受天目新聞采訪時,敦煌研究院人力資源處工作人員表示,招聘崗位無人問津的情況基本屬實!拔覀儸F在缺的是博士高層次人才,考古專業招兩人結果只有一人報名,招聘計劃經常落空!痹撁ぷ魅藛T坦言,敦煌研究院的待遇福利在文博行業中不算少,肯定不是墊底,“不愿意來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地域性因素,一些博士寧可收入少一點也要去蘭州工作,不愿意來敦煌,F在整個研究院每年招到的博士大概四人左右,本科與碩士學歷的畢業生大概十一二人!
據敦煌研究院官網信息,其考古研究所現有科研人員25人,其中研究館員2人、副研究館員8人、 館員7人、助理館員5人,具有博士學位者4人、碩士學位者8人。
有媒體評論指出,要打破“招不到人”的問題,就需要當地相關主管部門,先理清為什么人才不愿來、為什么人才留不下的問題。弄清楚是待遇問題,還是成長空間問題,亦或是生活配套的問題。只有對癥下藥、精準施策,讓留下不是“奉獻”,讓情懷不是負擔,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才能招得來人、留得住人、用得好人。
“小馬拉大車”的困境
地方招攬人才的困境,或與當地的經濟發展、城市建設、交通通達性等方方面面有關,但由于考古、文保的專業性和特殊性,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面臨的困境,或與我國文保人才緊缺同樣有關。
關于我國文物以及相關文保人才的現狀,經常被比喻為“小馬拉大車”。
2021年11月3日,國新辦就“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在會上表示,我國不可移動的文物是76.7萬處,國有的可移動文物1.08億件,但是全行業的從業人員只有17.57萬人,一些文物的大市大縣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力量還是比較欠缺的,主要是和海量的不可移動、可移動文物的數量相比,17.57萬從業人員捉襟見肘。
上述兩組數據相較之下,用“小馬拉大車”比喻,的確毫不為過。
更為現實的一個例子發生在安徽含山縣凌家灘遺址,該遺址距今約5300年,為學界公認的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階段代表性遺存,也是迄今已知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之一。
凌家灘遺址2008年至2018年的考古挖掘工作由安徽大學歷史系教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研究員吳衛紅主持。在接受半月談雜志采訪時,吳衛紅說,各級政府對凌家灘遺址的考古挖掘工作都很支持,“錢不是問題,關鍵是缺人!睘榇,吳衛紅只好在網上發帖招募志愿者。
2020年6月,凌家灘遺址啟動新一輪發掘工作,但人手緊缺問題仍未緩解。負責此番發掘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張小雷說:“2020年,凌家灘發掘增加了一個人,不過,考慮到所里各類急活層出不窮,我們這兩個人也很難保證同時在工地!
據了解,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能從事考古發掘的研究人員只有20余人,卻要負責安徽全境14萬平方千米內的發掘工作,長期只有1至2人負責凌家灘發掘。
自1987年發掘以來,面積超220萬平方米的凌家灘遺址,總發掘面積僅有不到5000平方米,占比不足0.3%。
2020年,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鐘芳蓉考出676分的高考成績,卻“爆冷”選擇了北大考古專業。一時間輿論嘩然,不少網友對此十分不解:高分狀元為什么放著好好的熱門專業不選,偏偏要選“冷門”“生僻”“沒有前途”的考古?公眾的反應,恰恰反映了目前我國在文物保護相關問題上的人才困境。
山西開展“訂單式”文保人才培養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曾表示,“由于我國文物保護專業人才不足,文物保護的科技水平也有待加強,大量文物保護難題因缺乏科技支撐而無法得到及時、有效解決。多年來,為了緩解文物科技人才供不應求的矛盾,文物行業只能從其他學科‘借人’來用!睘榇,樊錦詩建議,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學科建設,明確文化遺產保護學科的人才培養目標,把學科建設的基礎工作做得更加扎實。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在國新辦舉行的“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力爭到2025年文物科研人員數量增長25%,覆蓋多領域多層次人才。
海報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文保人才培養方面,文物大省山西走在了前列。
今年5月,山西省文物局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文物全科人才免費定向培養實施辦法》發布,未來5年,山西省將通過高考面向全省117個縣(市、區)定向培養600位文物全科人才,委托山西大學培養,2022年招生計劃為120人,分為考古學和文物建筑兩個方向,每個方向招60人,學生入職后直接為事業編制。
據了解,山西省免費定向培養文物全科人才的舉措,在全國尚屬首例。
在上述“《實施辦法》”的新聞發布會上,山西省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程書林對文物全科人才培養做出了具體說明:“山西省文物局與山西大學共同制定針對性培養方案,學生單獨編班。強化實踐教學,通過實習、實操,使考古方向的學生會發掘遺址、墓葬,編寫發掘簡報;文物建筑方向的學生,要掌握建筑測繪、制定修繕方案;博物館方面的學生能編寫陳列大綱、布置簡單的展覽!
程書林說,為了使學生在未來更加適應基層文博單位的工作,“我們專門編制了針對性較強的培養方案,強化實踐性、實操性,在四年的培養中,兩年半時間用于理論學習,一年半時間側重于實踐教學。畢業生定向就業后,能夠承擔考古、文物建筑和博物館三方面工作任務,基本滿足基層工作需求!
據山西省招生辦此前信息,山西省第一批本科A類定向院校志愿征集計劃顯示,除大同天鎮縣、臨汾永和縣等8個縣之外,其他各縣均已完成文物全科專業招生指標。
責編:王云峰
審核:辛然
責編:辛然